70%濃度的限定線,正推動魚油市場從“濃度競賽”轉向“價值比拼”。
今年618期間,魚油再度霸榜跨境保健食品榜單,高純度產品的熱度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魚油在電商渠道增速達26%,75.9%的銷售額來自跨境渠道,濃度≥70%的產品占比逐年提升;2025年天貓國際魚油/深海魚油銷售額同比增長超60%,市場對高純度魚油的需求可見一斑。而即將落地的魚油新規,將以70%濃度為界,為跨境與國產魚油帶來截然不同的機遇與挑戰。
新規劃界:70%成市場分水嶺
今年3月,《保健食品原料魚油》國標征求意見稿引發行業震動:為區分醫藥與保健食品用魚油,擬規定保健食品原料的EPA+DHA含量不高于70g/100g。這與國內既有標準形成對比——2020年僅要求總和≥25g(EPA≥8g、DHA≥12g),此次從“設下限”到“劃上限”,70%濃度若成定局,將直接分野市場:國產保健食品魚油需困于25%-70%區間,高純度產品或僅能通過跨境渠道流通。
跨境魚油:政策紅利下的合規考驗
若新規明確保健食品原料的EPA+DHA含量不高于70g/100g,跨境渠道將成為高純度魚油(≥70%)進入國內市場的主要途徑,這無疑是重大機遇:既能承接消費者對“高純度”的追捧,又能憑借渠道壁壘形成差異化競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風險:魚油本就收錄于藥典,高濃度產品可能重蹈輔酶Q10的覆轍,因“含量超標、與藥品屬性模糊”引發關務爭議,且作為政策傾斜下的焦點品類,也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抽檢。
國產魚油:在框定中找生路
對國產保健食品魚油而言,70%濃度上限既是約束也是轉型契機。長期以來,國產產品在高純度賽道競爭力較弱,新規反而劃定了明確的競爭區間(25%-70%),倒逼行業尋找新方向。
“高純度=好魚油”的市場認知曾讓國產魚油陷入被動,但新規下的競爭邏輯正發生轉變。國產魚油可依托“藍帽子”的合規優勢,在限定區間內深耕吸收效率、配方創新與精準場景。不過,扭轉消費者的固有認知仍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