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陷“復蘇與分化”交織節點。線上市場以16.2%增速實現604.1億元銷售額,骨骼健康(超83億)、口服美容(近70億)、嬰童營養(近70億)是規模前三賽道,嬰童營養以19.3%同比增速成最具潛力增量市場。但頭部企業分化顯著,金達威凈利激增90%,湯臣倍健營收暫降23%,中小品牌因合規成本、技術短板加速出清
頭部企業表現:復蘇節奏差異與戰略路徑分化
01、湯臣倍健:硬著陸后的軟復蘇
營收35.32億元(-23.43%)、歸母凈利潤7.36億元(-17.34%),但二季度顯著改善(凈利潤+71.4%)。核心驅動為庫存周期反轉、境外LSG品牌收入增長13.46%,鈣DK、魚油帶動膠囊類產量升30%。但需警惕研發投入收縮風險(研發費用降56.45%至3039萬元,占比僅0.8%)。
02、金達威:境外市場驅動高增長
營收17.28億元(+13.46%)、歸母凈利潤2.47億元(+90.12%),毛利率升至40.45%。優勢在于全產業鏈布局,2024年保健食品成品收入19.64億元,海外品牌(如Doctor's Best)受益跨境電商紅利;研發費用增24.13%,聚焦NMN(β-煙酰胺單核苷酸),生物合成技術使成本降60%。風險點為應收賬款占比升至26.02%,需警惕海外信用風險。
03、仙樂健康:代工龍頭的抗周期韌性
營收20.42億元(+2.57%)、凈利潤1.61億元(+4.3%),抗衰類產品(如麥角硫因)毛利率達68.2%。新增37項專利,麥角硫因產能破40噸/年、成本降30%,德國工廠實現48小時全球交付;2024年境外業務增47%,并擬出售美國Best Formulations,聚焦高毛利CDMO(合同研發生產)業務。
04、健合集團(Swisse):中國市場逆襲
營收同比增長5.2%至70.2億元,中國市場為集團營收的最大貢獻者,同比增長達8.7%,占總收入的70.3%。ANC業務營收達34.4億元,同比增長 5.9%,其中中國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3.1%,躍居內地VHMS(維生素、礦物質及補充劑)市場第一。核心策略為本土化創新(推出膠原蛋白肽軟糖、護肝片等零食化劑型,契合Z世代“朋克養生”)與渠道滲透(直播電商+私域流量,線上銷售額占比超50%)。
細分賽道機遇:銀發經濟與技術革命雙輪驅動
01、骨骼健康:老齡化催生千億藍海
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占總人口22%),氨糖軟骨素鈣片等產品成為“健康標配”。湯臣倍健“健力多”雖短期承壓,但行業長期增長確定性高,政策端關節健康功能聲稱的開放將加速市場擴容 。
02、抗衰市場:技術突破拉低消費門檻
抗衰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NMN(β-煙酰胺單核苷酸)、PQQ(吡咯喹啉醌)等成分成為焦點。基因港通過酶法工藝將NMN成本降至傳統提取法的1/3,推動產品價格大眾化;仙樂健康抗衰類產品營收占比達19.3%,毛利率領先行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抗衰市場的消費門檻將進一步降低,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大。
03、益生菌:技術分層構建競爭壁壘
據歐睿國際數據顯示,中國益生菌消費市場規模正以每年 11% 至 12% 的速度增長,2026 年有望達到 1377 億元。均瑤健康推出“六鉆益生菌”標準,覆蓋腸道健康、體重管理場景,產品出口80多個國家,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長101.28%,技術標準化成核心競爭力。
04、嬰童營養:精細化養育驅動產品升級
“分齡定制”成趨勢,如合生元推出0-3歲分段益生菌,健合集團通過跨境電商引入澳洲有機奶粉。疊加嬰幼兒配方食品新國標實施,行業向高端化、功能化(如乳鐵蛋白、DHA強化)方向發展。
未來展望:頭部集中與創新突圍成核心趨勢
01、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湯臣倍健以9.3%市占率穩居首位,并購重組加速(如百合股份收購新西蘭奧拉營養)。具備全產業鏈布局(如安琪酵母)、技術壁壘(如慕恩生物)、全球化渠道(如金達威)的企業將主導市場,中小品牌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
02、精準營養:個性化方案打開高端市場
憑借基因檢測、AI等技術,精準營養以個性化方案驅動營養健康食品高端市場增長,2025 年中國市場規模預計突破800億元,年增速達 40%。蒙牛已率先布局,其悠瑞品牌針對中老年健康痛點打造細分營養矩陣,一米八八產品則精準切入兒童營養賽道。
03、劑型與場景:零食化、場景化融合創新
劑型革命:根據Nint任拓《2025年保健品屬性精洗報告》,微泡片增速為135%,爆珠增速高達778.9%,“功能零食化”成趨勢(如均瑤潤盈OralBubble™口香益生菌微泡片、三元“真的有”系列藥食同源爆珠酸奶、完美中國“時光葆”固體飲料),有效降低傳統保健食品的"藥感"。
場景細分:從“通用保健”向“運動恢復”“熬夜護肝”“孕期營養”等細分場景延伸,產品與生活場景深度綁定,復購率提升40%以上。
結論:2025年上半年,營養保健食品行業呈現“頭部復蘇、中小承壓”的結構性特征,骨骼健康、抗衰、益生菌、嬰童營養賽道機遇顯著,但合規成本、消費收縮、模式轉型等短期壓力仍存。未來,具備臨床數據支撐、細分賽道卡位、供應鏈整合能力,能將技術突破轉化為場景化產品的企業將持續領跑的企業將持續領跑,正如健合集團通過“全家庭營養”戰略實現70.3%營收來自中國市場。而依賴傳統渠道、同質化產品的企業需加速轉型,才能在行業分化中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