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直銷企業在華的“退潮”態勢已持續數年,從康寶萊、如新到歐瑞蓮,頭部企業的業績下滑、經銷商流失、市場份額收縮成為常態。但“衰退”是否意味著徹底離場?它們又能否找到破局之道,實現“卷土重來”?
一、衰退已成定局:業績數據盡顯頹勢
曾幾何時,外資直銷企業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憑借獨特的銷售模式和品牌影響力,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近年來,形勢急轉直下,它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業績大幅下滑,增長動能全面衰退,昔日輝煌已然不再。
頭部企業數據尤為凸顯這一趨勢。2025年第一季度康寶萊中國區凈銷售額為6480萬美元,與2024年一季度的7520萬美元相比,下降幅度高達13.8%。如新集團2024年中國大陸市場收入2.35億美元,同比下降21.1%;歐瑞蓮2025年全球市場Q1同比下降7%至1.652億歐元,Q2同比下降10%至1.329億歐元,中國區下滑幅度與之基本持平;USANA(優莎娜)2025年一季度中國區業績1.19億美元,同比下滑7%。這些數據直觀地反映出外資直銷企業在華已陷入發展泥沼。
二、衰退原因:多重壓力下的集體失速
深入剖析,外資直銷企業在華全面衰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市場被分流:本土代餐品牌(如WonderLab)以電商渠道快速搶占年輕市場,2023年代餐市場規模達1750億元,功能代餐占比45%;司美格魯肽等“減肥針”憑借臨床效果分流體重管理用戶,2024年在中國減肥適應癥銷售額達40億元,直接沖擊康寶萊等企業的核心業務。
- 模式遇瓶頸:傳統直銷依賴的“人際網絡+線下會議”模式,在電商和私域流量崛起后逐漸失效。2024年線上渠道貢獻近50%銷售額,而外資企業數字化轉型滯后——康寶萊抖音粉絲僅十幾萬,不足本土品牌的1/5,私域運營更是遠遜于國內玩家。
- 信任度下滑:部分企業曾因夸大宣傳、層級計酬爭議陷入輿論漩渦,疊加品牌形象老化(如康寶萊在95后群體中“不夠時尚”的認知),消費者認可度持續走低。
- 監管收緊:直銷牌照停發、對多層級計酬的嚴格限制(報酬不得超銷售收入30%),讓依賴團隊激勵的外資模式合規成本激增,擴張空間被壓縮。
三、卷土重來:需過“三道關”
外資直銷企業若想“翻身”,并非毫無機會,但需跨越三大核心障礙:
1.產品能否“本土化創新”?
外資企業的優勢在于全球研發資源,但若不能貼合中國消費者需求,優勢便成短板。例如:
- 可借鑒湯臣倍健模式,結合中醫養生理念開發產品(如添加枸杞、茯苓等草本成分),打破“西式營養”的刻板印象;
- 針對下沉市場推出高性價比單品,而非一味主打高端線——2024年三線及以下城市代餐銷售額增長40%,這一市場尚未被外資充分挖掘。
2.渠道能否“數字化重生”?
傳統直銷模式必須與數字工具深度融合:
- 搭建“線上引流+線下服務”閉環:如安利通過AI客戶管理系統實現40%線上業績,外資企業可復制這一模式,利用直播、社群運營激活私域流量(2025年私域市場規模將破2.6萬億元);
- 重構經銷商角色:從“推銷員”轉為“健康顧問”,通過專業服務提升附加值,而非單純依賴層級壓貨。USANA計劃2025年提高經銷商薪酬并加強培訓,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3.品牌能否“年輕化破圈”?
吸引年輕群體需要徹底打破“老派”標簽:
- 聯名年輕IP(如潮玩、電競)、發起社交話題挑戰(如抖音“健康生活打卡”),貼近Z世代語境;
- 透明化經營重建信任:公開產品研發過程、邀請消費者參與測試,扭轉“過度營銷”的負面印象。
四、未來展望:“回暖”而非“回到巔峰”
即便突破上述關卡,外資直銷企業也難以重現十年前的“黃金時代。中國市場已進入“本土品牌主導、線上線下融合、監管常態化”的新階段,外資的角色更可能是“細分市場參與者”而非“行業主導者”。
若能抓住“健康消費升級”的大趨勢——2025年中國營養健康市場規模預計超3萬億元,外資企業憑借研發實力和合規經驗,或可在高端定制營養、專業健康管理等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放下“外資優越感”,真正以“中國市場需求”為核心重構模式。
總之,“卷土重來”的關鍵不在“重來”,而在“重生”——能否從“全球模式復制者”轉型為“中國市場共創者”,將決定外資直銷企業的最終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