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研觀點:“健康飲品的價值,應建立在科學數據之上,而非概念包裝之中。
2025年上半年,白樺樹汁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僅抖音平臺銷售額便突破12億元,同比激增834.8%,一躍成為植物飲料細分賽道增速冠軍。這種只生長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森林飲料”,隨著農夫山泉、大窯、匯源等飲料巨頭相繼入局,正擺脫“地域特色飲品”的標簽,被包裝成 “天然養生水” 走進大眾視野。然而,在“液體黃金”、“解酒護肝”、“祛痰止咳”、“美容養顏”等營銷概念背后,其真實營養價值與市場亂象引發行業廣泛爭議。
一、巨頭競速:扎堆入局搶占新賽道
2025年上半年,被貼上“液體黃金”“天然養生”標簽的白樺樹汁,吸引超20家企業密集入局,試圖搶占“養生飲品”賽道紅利,快速分割市場。
01、大窯飲品:場景創新與年輕化表達
6月,大窯飲品推出白樺樹汁汽水,以"天然原料+經典汽水"的跨界組合開辟新賽道。通過≥2.5%的白樺樹汁添加量,將"液體黃金"的天然屬性與碳酸飲料的勁爽口感相結合,精準適配燒烤、火鍋等餐飲場景。
02、匯源:全產業鏈控制的性價比路線
6月同期,匯源推出NFC(非濃縮還原)白樺樹汁,自建內蒙古大興安嶺白樺樹汁產業園,采用原液鎖鮮技術保留活性成分,強調60年樹齡白樺樹的原料優勢。
03、農夫山泉:高端化路徑與品牌協同
7月初,農夫山泉母公司養生堂在山姆會員店獨家推出白樺樹汁飲品,以"100%天然原汁"為核心賣點,開啟高端市場布局,精準鎖定中高收入家庭客群。強調源自北緯45°大興安嶺高寒地區,嚴選胸徑≥20cm的成熟白樺樹。
04、元氣森林:供應鏈深耕與全場景覆蓋
元氣森林通過與伊春當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布局白樺樹汁賽道,主打"零添加水、防腐劑與人工甜味劑",適配便利店、健身房、高端酒店等全場景覆蓋需求。
此外,中國農墾集團、北京同仁堂等企業亦紛紛跟進,推出各具特色的白樺樹汁產品,形成從高端原汁到風味飲料的全價格帶覆蓋。
二、營養成分:科學數據揭示真實價值
根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東北林業大學、吉林醫藥學院藥學院、復旦大學等多個權威數據來源,白樺樹汁的核心成分如下:
水分:占比超99%,與普通飲用水無異。但口感清甜,適合作為“喝水替代品”。
糖類:總糖含量0.5%-2%,以葡萄糖和果糖為主,低于椰子水(2%-3%),且每100ml僅提供約4-8大卡能量。
礦物質:鈣含量53mg/L、鉀41mg/L,鋅0.38-0.75mg/L,其中錳含量相對突出1.01-2.76/L,可提供每日推薦攝入量的43%-120%,但其他元素貢獻有限,整體含量低于椰子水。
維生素:白樺樹汁中維生素B1含量為0.004-0.007mg/L,維生素B2為0.095-0.105mg/L,維生素C為0.25-5.00mg/L,維生素E為0.001-0.005mg/L,各類維生素含量均遠低于每日推薦攝入量,且低于常見果汁。
氨基酸:含在41-93mg/kg范圍之內,遠低于豆漿(約3g/100ml)或牛奶(約3g/100ml)。
功能性成分(三萜和多酚):白樺三萜中的白樺脂醇、白樺脂酸雖在實驗室研究中顯示出抗腫瘤、抗炎潛力,但這類成分主要存在于白樺樹皮中,樹汁中含量極低,總三萜含量平均值為13.73mg/L,日常飲用無法實現宣傳功效。白樺樹汁中多酚類物質的含量及活性遠不及蔬果(如藍莓、綠茶),含量在2.1-7.8mg/L范圍之內,僅為綠茶的1/20,若以補充抗氧化物質為目的,日常飲用的性價比遠低于直接食用新鮮蔬果。
因此,從營養密度、功能性等維度來看,白樺樹汁與豆漿、牛奶、椰子水、蔬果等存在明顯差距。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直言:“白樺樹汁中維生素含量較低,其他營養素含量也不顯著。商家若過分宣傳、夸大其功效,便有炒作之嫌。”
三、標準缺位:市場亂象的核心根源
當前白樺樹汁市場的混亂局面,根源在于標準體系的不完善。白樺樹汁作為小眾品類,目前并無專門的國家標準。目前多數企業執行《植物飲料》(GB/T31326-2014)推薦性國標,該標準僅要求原汁含量≥10%即可上市。2025年3月13日,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樺樹液采集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各級林草主管部門對樺樹液采集行為負監管責任。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5月17日實施的《天然白樺樹汁》團體標準(T/CNHFA424-2025)首次對"天然白樺樹汁"從感官要求、理化指標、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等維度作了科學定義,同時對白樺樹汁中的關鍵性物質三萜和多酚的總含量首次給出了規范性的科學測定方法,但該標準非強制性,僅少數企業采用。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
T/CNHFA424-2025《天然白樺樹汁》

標準的缺失導致市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雖然中國防偽行業協會7月發布的《天然白樺樹汁真實性識別技術導則》引入核磁共振(NMR)檢測技術,可識別5%以上的摻假行為,但僅有林源春等少數品牌引入第三方公證檢測,其產品經過復旦大學檢測和云尚公證處公證,證實為純白樺樹原汁。部分產品實際并無白樺樹汁卻打概念,微量添加冒充原汁,低含量虛標百分百等現象屢見不鮮"。
四、“智商稅”迷局:營銷套路與消費誤區
01、功效夸大:無科學依據的“健康暗示”
虛假功效宣傳:部分品牌宣稱產品“緩解痛風、抗疲勞”“解酒護肝”,甚至綁定“勞斯萊斯車主都在喝”“商務大佬必備”等標簽,塑造階層認同感與健康價值。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開信息,2025年3月,呼倫貝爾某企業因宣稱“緩解痛風”、“止咳、祛痰平喘”等功效,違反《廣告法》,被罰款2萬元,相關產品下架。地域稀缺性誤導體現在:商家通過“大興安嶺”“北緯 52°”“每年僅15天采集窗口期”等概念刻意營造稀缺感,卻回避關鍵事實——單株白樺樹日產汁量可達 1-1.5kg;僅黑龍江省白樺樹面積就超1000萬公頃,白樺樹汁蘊藏總量達5800萬噸,資源儲備足以支撐未來數十年規模化開發。2025年該省預計采集量20萬噸,僅占年可采量(580萬噸)的3.4%,實際采集量遠低于資源可承載水平。
02、以次充好:成本與溢價嚴重錯位
品質與宣傳脫節:與虛假宣傳并存的是產品以次充好的亂象。大量產品違規使用NFC標簽,刻意模糊植物飲料與非濃縮還原果汁的區別。在黑貓投訴平臺檢索發現,涉及“白樺樹汁”的投訴達73條。其中,有消費者反映在電商平臺購買的所謂“100%白樺樹汁”,實際收到的卻是配料表為“水、白樺樹汁和添加劑”的“白樺樹汁味蘇打水”。
消費認知誤區:復旦大學調研顯示,83%的消費者認為“高價=高品質”,但60%的高價產品未通過NMR真實性檢測,“高價”未對應“高純度”或“高營養”,部分消費者因“高端養生”心理支付不必要的溢價。
03、貼牌代工:品控失守下的市場紊亂
部分中小品牌自身無原料采集、生產加工能力,完全依賴第三方代工模式,生產環境簡陋、品控體系缺失,為壓低成本生產“偽白樺樹汁”,低價劣質、成分不純的產品充斥市場,擾亂價格秩序,讓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假。
五、理性選擇:消費者選購指南
依據權威機構建議,消費者可通過“三看一查”規避誤區,選擇合規產品:
看標準:優先選擇執行《天然白樺樹汁》團體標準(T/CNHFA424-2025)或黑龍江地方標準(DB23/T2656-2020)的產品;配料表中“白樺樹汁”需排名第一(若“水”排名第一,實為風味飲料,營養價值可忽略)。看宣傳:警惕“解酒護肝”“抗癌消炎”“提升免疫力”等絕對化功效宣傳,目前白樺樹汁在我國僅限作為普通食品,未獲批保健食品,宣稱保健功能或治療疾病作用則構成違法。看配料:若配料表含“水”“二氧化碳”“人工甜味劑”“香精”,本質是白樺樹汁風味飲料,無需支付“天然原汁”溢價。查檢測:主動要求商家提供NMR指紋圖譜檢測報告,關注核心指標“三萜、多酚、氨基酸”含量,確保產品真實性。
結語:白樺樹汁的熱潮本質上反映了消費者對天然健康飲品的需求升級,但任何品類的長遠發展都必須建立在科學事實基礎之上。褪去"液體黃金"的營銷外衣,這款源自森林的飲品其真實價值在于清新口感和補水功能。對消費者而言,理性看待“天然”概念,關注成分表與檢測報告,是避免交“智商稅”的關鍵;對行業而言,加速標準落地與技術透明化,才能讓這一品類從“營銷狂歡”走向可持續發展。